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与有机更新视角下,以土地为空间载体,以城市韧性提升、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协同治理体系创新为目标导向,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基层社区与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为网络节点和基本单元,以城市工程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的全面提升为抓手,依托大数据、空间分析、城市计算等新技术,剖析城市韧性短板,预测城市运营风险,深入探索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智慧化和精细化治理的创新路径与机理,构建城市间和城市内部不同区域间产-城-人-地-生态等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机制,为城市治理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支撑。
(1)城市群协同发展和城市有机更新视角下,探索城镇等级体系、产业-经济-社会-生态多维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路径,实现智慧城市发展中城市间和城市内部不同区域间产-城-人-地-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
(2)基于城市这一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成员-工程-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韧性资源评价模型全面开展城市韧性评估,评估城市运营风险,预测城市设施功能损失,辨识城市韧性短板;
(3)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深度学习、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筑群落的智慧运维和科学防灾的可视化、精细化管理,探索城市管理多部门信息共享、传输与协同执行机制;
(4)开展国内外城市治理模式、城市公共政策的对比分析,探索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在街道改革和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以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内涵创新与外延拓展为抓手,探索基层志愿服务、灾害保险、居民组织参与等社会化手段提升城市基层社区公共安全韧性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有效路径,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社会治理体系与机制创新。
带头人:周 霞
成 员:孙成双、荣玥芳、廖维张、靖常峰、孙 立、马文林、郭 立、马晓轩、杨 娜、高春凤、陈松川、谢天成、丁 锐、刘晓然、王思思、张 琳、陈志端、李国华、李 明、黄道涵
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预期研究目标: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在城市群协同发展视角下,以土地为空间载体,以韧性提升、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创新为目标导向,以城市设施和基层社区与城市新区为网络节点和基本单元,以城市工程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全面提升为抓手,深入探索城市智慧化、精细化治理的创新路径。